章太炎像
在反思古代汉语的基础上,有识之士提出了实行改革的宗旨和原则。其宗旨就是实现“言文一致”和“统一语言”,遵循的原则便是“易繁为简”。语言与文字分离是古代汉语的一大特点,也是它的一个缺陷,尤其到了近代,这一缺陷带来的弊病更为突出,实现“言文合一”自然成为汉语改革的首要目标。梁启超说:“吾乡黄君公度之言曰:语言与文字离,则通文者少;语言与文字合,则通文者多。……稽古今之所由变,识离合之所由兴,审中外之异,识强弱之原;于是通人志士,汲汲焉以谐声增文为世界一大事。”[17]语言统一也是清末汉语改革面临的一大问题。对此谭嗣同主张“尽改象形字为谐声”来实现语言的统一。他说:“又其不易合一之故,由语言文字,万有不齐,越国即不相通,愚贱尤难遍晓。更苦中国之象形字,尤为之梗也。故尽改象形为谐声,各用土语,互译其意,朝授而夕解,彼作而此述,则地球之学,可合而为一。”[18]这些主张成为当时主张文字改革同人们的共识。
20世纪初,即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的语言文字改革向纵深发展,各种改革方案纷纷出台。积极鼓吹文字改革的除了上述提到的诸人外,还有王照、吴汝纶、刘师培、章太炎、卢戆章(方案一)、吴稚晖、陈虬、劳乃宣等。他们不仅广泛地讨论了文字改革的问题,而且还就一些重要问题展开争论。如关于文字改革还要不要汉字的问题,人们的看法就不一致。有人主张在保存现有汉字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语言文字的积极因素进行改革,有人则主张废除汉字,直接搬用“万国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