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众部降低阿罗汉果位的神圣性,从而理想化佛陀的思路不同,一切有部继承上座部的佛陀观,对佛陀的性质基本上采取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这一态度见之于对佛陀身体的认识,就是不以佛身为彻底无漏。《大毗婆沙论》云:“若佛身是无漏,无比女人不应于佛生身起爱,指蔓于佛不应生嗔,乌庐频罗迦叶波等不应生痴。”[22]这就是说佛陀生身与人之肉身无异。佛陀超越于世间法之上,不为世间之得失苦乐所染,是由于其能够脱离利、誉、称、乐四法与衰、毁、讥、苦四法之义,即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越。从有部的纲领性结论而言,佛陀是十五界有漏,后三界无漏,也就是意识、法处、意根三界无漏。这样,佛陀之生身就没有不受限制之自由,不仅不会如大众部所主张的“寿量无边”“色身无边”,而且不主张佛之生身能够自由变化,随意化身。在他们看来,佛之生身在寿量和形体上都是有限的,真正无限的只有佛之法身。然而,一切有部的法身观也不同于大众部的法身观念。大众部的佛身思想中,已经基本具备了大乘思想中的三身观念,以佛之生身为佛之法身的化身,而法身无疑已经具有了完全超越的性格。在一切有部看来,不仅佛陀生身只是有漏之肉身,而且法身也只是对佛陀教法的象征说法。因此,“敬重法身不重生身”作为有部的一个原则,主要是指对佛法和僧伽的敬重,佛陀所具有的种种神秘性格,在这样一个法身观念下,就完全变成一种象征的说法。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一切有部的佛身观更接近于佛陀“依法不依人”之教诫本意。佛身之存续主要是佛陀教法之存续,佛陀精神之存续,而并非佛生身之神秘的不可思议的存续。
相关影视:港片父亲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