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的改革中有许多成功的举措,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也有不甚成功的改革,如教育制度、分配制度等至今仍在不断调试运行,将民生问题放置的高度和对现实矛盾的界定把握都会影响改革的最终成果。全面深化改革应旨在实现高水平、共享式的民生,真正使改革成为“人民的改革”。从以上的改革实践我们可以看出民生在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民生”是“改革”的“重心”和“目的”,只有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的改革才能成功。这些对我国当前以改善民生为旨归的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5.1.3 现实动因:民生问题日趋复杂
民生诉求的变化发展倒逼改革产生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对于民生问题的理解及诉求也发生了诸多变化。改革应从实际出发,把握民生诉求的动态演变过程,立足于民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及现实需要。当前,民生诉求的变化发展也呈现出新特点。
首先,诉求内容持续增多。近年来民生诉求领域越来越广泛,在数量上也呈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民众的利益诉求不再停留在“吃饱”“穿暖”等单一的生存需求上,而是迅速扩展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物价、房价、教育、就业、养老、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治安、交通、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等。从横向上讲,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民众在取得经济利益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基础上,会制定更高的奋斗目标,反映在民生诉求上即为对参与公共生活、实现个人权利等方面的需要。只有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真正依靠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使改革顺利进行。从纵向上看,当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之间的民生出现不平衡性问题,一部分人通过政策、身份、地位先富起来的同时,另一部分人在相对意义上变得更加贫困,不可避免地造成民众的心理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