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叶以后,书院的逐步兴盛与学校教育的败坏有关。在科举日重、学校益轻的情况下,学校生员无心向学,读书之事形同具文。面对学校教育的衰败,一些理学家为拯救时弊,纷纷创设书院,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明人时偕行在《明德书院记》中,也谈到书院之设的作用:“凡以萃俊而专业也。业专则理明,理明则士习端,而知向方。是书院者,辅学以成俊者也。”王守仁兴复讲学以后,流风所被,倾动朝野,于是缙绅之士与遗逸之老,竞相联讲会,立书院,借以商讨学问,传播自己学派的观点。不同学派的讲学,宗旨各异,促进了学术的争鸣与交融。这种争鸣的风气,也大大推动了书院的复兴。另外,一些著名学者去世后,他们的弟子往往也创办书院,筑祠奉祀。如王守仁去世后,他的门人邹守益在嘉靖十三年(1534年)分别建复古、连山、复真书院以祀守仁。湛若水足迹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白沙(即陈献章)。这从表面看,似乎是对学派宗师的怀念,但实际上却反映着时代学术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变化,对书院教育的发展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关影视:韩国电视剧失去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