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风俗成为东北流亡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东北流亡作家中的一些成员本身就是满族人,如端木蕻良、舒群、马加、李辉英等。在东北流亡文学的创作中总会出现与满族相关的风俗。这些满族风俗或者体现在服饰,或者体现在语言,或者体现在行动上。东北流亡文学笔下的人物有很多为满族人。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中就表现了满族的风俗。
小雀鸟呵,落树梢,白莲花呀,水上漂,哼,哎哎哟,大姑娘的方头多么高哟,呀呀——一呼咳……[3]
方头是典型的满族妇女发式。丁家的先祖正是娶了满族的女子为妻,而且这个满族女子充满了神话色彩。“她怎么不会裹脚呢,她是小九尾狐狸变的,她怎梳方头呢,她的底襟没衩呀……但是,对于关东的传说,种苞米的方法,那可就没有人能再赶上她了。”[4]北天王穿着“九龙镶金满绣全幅的道袍,箭袖轻轻拂起神秘的灵氛”[5]。北天王穿着典型的满族服饰,举行朝参仪式。正因为他的这个仪式,才被人控告神道设教,图谋不轨。从此,北天王的势力削弱,丁四太爷的势力越发强大。这种对满族风俗的描写在东北流亡文学的作品中有很多。满族的歌谣《乌拉街三种宝》描写了满族的风俗:“乌拉街,三种宝,黄土打墙墙不倒,小伙子跳墙狗不咬,姑娘跑了娘不找。”[6]这些满族风俗在东北流亡文学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从萧红的《生死场》中的金枝、《呼兰河传》中的王大姑娘、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中的唐老疙瘩、《第三代》中的四姑娘等的恋爱婚姻方式都可以看到满族风俗自由恋爱的因素。这充分表明满族风俗对东北流亡文学影响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