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朗:《流亡曲》,载《白朗文集》(第3—4卷),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第58页。
[2] 李辉英:《港版〈松花江上〉后记》,载马蹄疾编《李辉英研究资料》,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
[3] 逄增玉:《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第265页。
[4] 高翔:《东北新文学论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第18页。
第一节 用文字为失去的土地招魂
独在异乡为异客,东北流亡作家饱尝了无家可归的流亡之苦。黑土地上长大,深受关东文化影响的作家们以饱含深情、充满诗意的文字描绘了那片与他们魂魄相依的东北大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粗犷、朴实的东北人。他们常常梦回故里,用文字为失去的土地招魂。
在东北流亡作家的作品中,土地是被描写最多的自然环境之一,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大多与土地紧密相关,以“土地”含义命名的作品也不在少数,如《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鴜鹭湖的忧郁》《浑河的急流》《人与土地》《万宝山》《松花江上》《蓝色的图们江》《伊瓦鲁河畔》《呼兰河传》等。端木蕻良在《我的创作经验》中说,“在人类的历史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土地。仿佛我生下来的第一眼,我便看见了她,而且永远记起了她”。在端木蕻良的家乡有一个风俗,婴儿生下来第一次亲到的东西是泥土和稻草,所以称婴儿生下来了叫“落草了”。土地给了作家一种生命的固执,土地的沉郁使作家热爱沉厚和真实。端木蕻良曾这样感慨:“这庄严的草原上,人工的笔触,还不能涂抹去原始的洪荒。在这上面游行着的风,是比海上有着更多的自由的。”“这一切感情的活动和思维,也都和这草原一样的荒凉而空阔……倘若是一个外乡人走到这里,一定当真要气闷起来了吧。”[1]端木蕻良在《〈科尔沁旗草原〉后记》中说: